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是聚氯乙烯(PVC)工业的主要分散剂品种之一。氯乙烯悬浮聚合时,它可以降低VCM和水之间的界面张力,帮助氯乙烯单体(VCM)均匀而稳定地分散在水介质当中;在聚合过程初期防止VCM液滴并合;在聚合过程中后期防止聚合物颗粒之间聚并。在悬浮聚合体系中,它起着分散和保护稳定的双重作用。
聚氯乙烯树脂是固体颗粒粉末,它的颗粒特性(包括其颗粒形态、粒度大小与分布、微观结构及其孔隙大小与分布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塑料加工性能和制品性能。而决定着PVC树脂颗粒特性的最大影响因素有两种,一是聚合釜搅拌,一是分散剂。在工厂生产中,聚合反应设备是相对固定的,其搅拌特性基本不变。而人们对PVC树脂颗粒特性的要求,随着塑料加工方法和工艺条件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因此,如何选择分散剂的品种、牌号及其用量,是控制PVC树脂颗粒特性的最关键的呵变因素。
PVC悬浮聚合所使用的分散剂有水溶性有机高分子和非水溶性无机固体粉末两大类,常采用水溶性有机高分子分散剂。为了制备颗粒形态适宜的树脂,要求它们兼具水溶性和亲油性、分散能力优异、同时又具有适度的保胶能力。目前可供选择的分散剂(如明胶,聚乙烯醇类,纤维素醚类,苯乙烯类共聚物等)很难同时兼备上述多方面性能要求。因此,往往需要选择两种或者多种分散剂组成复合分散体系,以达到最佳匹配。有时还需要添加助分散剂,例如添加少量的油溶性表面活性剂以增加树脂的疏松程序,添加少量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以进一步降低单体的表面张力。
各国的聚氯乙烯树脂生产中采用的分散剂品种,根据其资源情况有一定的历史渊源。五十年代以前,各国都采用明胶作分散剂,生产出来的树脂呈紧密的乒乓球形态。后来改用聚乙烯醇作分散剂,树脂呈不规则的棉花球形,比较容易加工。六七十年代,欧洲国家多用纤维素醚作分散剂,日本多用聚乙烯醇作分散剂。七八十年代开始采用聚乙烯醇/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复合分散体系,生产出来的树脂呈比较规则的疏松形态,树脂质量大大提高。九十年代以来,各国采用的分散剂呈多样化局面。日本的几家公司以聚乙烯醇/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多元复合俞散体系为主,欧美国家则以数种不同牌号。的聚乙烯醇复合为主,也有采用聚乙烯醇/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多元复合分散体系的。有的生产通用型牌号时采用多元聚乙烯醇复合,生产特殊牌号时采用聚乙烯醇/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多元复合。分散体系不同,聚氯乙烯树脂颗粒形态不同,或者呈现比较规则的疏松形态,或者呈现表观密度和孔隙度双高的规则圆球形态
我国的早期聚氯乙烯工业,一直采用明胶分散剂生产紧密型树脂。七十年代初,化工部锦西化工研究院首先研究采用甲基纤维素作分散剂,杭州电化厂采用明胶/表面活性剂分散体系,从此开创了我国疏松型PVC树脂的生产局面。八十年代初,锦西化工研究院、北京化工二厂和上海天原化工厂消化吸收引进技术,采用聚乙烯醇/羟丙基甲基纤维素二元或者三元复合分散体系,并迅速在国内推广应用。目前,国内树脂生产厂几乎都采用这一类分散体系,仅在品种牌号和配比上有所不同而已。近年来,有些引装置采用聚乙烯醇多元复合分散体系,不用或者少用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其原因主要 是价格问题,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的价格比聚乙烯醇贵一倍左右。但是,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的分散性能比聚乙烯醇要好,并没有失去它的市场
在聚氯乙烯树脂的制造过程中做聚合或共聚的分散剂,改善PVC树脂的颗粒形状、颗粒度大小及其分布,使PVC树脂呈疏松型,易加工,制品质量高。标准要求黏度范围在40-60之间,甲氧基含量在28.0-30.0%之间,羟丙氧基含量在7-10%之间,炽灼残渣在1.0%以下。